新华社:中国足球生态不足以支持国足出线,应抛弃短期思维

发布时间:2025.06.11

新华社重庆6月10日电(记者赵建通、谷训)当王钰栋的点球以1-0“绝杀”巴林队时,中国男足的2026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征程在10日画上了句号。提前一轮便已吞下无缘晋级的苦果,此刻的焦点在于,又一次冲击世界杯的失利,究竟能为中国足球带来哪些深刻的经验与教训?未来的希望又究竟寄托于何方?

18强赛的征途充满了坎坷与波折。曾几何时,新加坡队的“助力”让国足得以晋级,不少球迷曾激动高呼:“18强赛就是我们的世界杯!”然而,在客场小负印尼队之后,面对出局的残酷现实,更多人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遗憾。

从满怀憧憬到彻底失望,球迷们那炽热的热忱为何总是化作无奈的心酸?沮丧为何总是如影随形地笼罩着中国足球?

从战术、战略层面深入剖析,主教练的选人用人、战术布置,球员在高压环境下的技术变形,以及赛程上先客场后主场的不利安排……这次世预赛中值得复盘总结的细节可谓不胜枚举。

但深入探究其本质,这支球队并未展现出足够的实力,中国足球的整体生态依然难以支撑国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国家队作为足球金字塔的顶端,始终吸引着众人的目光。自2002年以来,近6届世预赛的繁复努力最终却换来了一输再输的结局,这无疑暴露了塔基不稳固的严峻问题。与其寄希望于某几个局部因素的改变来短期提升国家队成绩,中国足球更应致力于构建全面、科学的足球发展体系,以“水到渠成”的方式稳步迈向世界杯的舞台。

亚足联秘书长温莎·约翰曾为中国足球提出建议:“如果你渴望拥有一支优秀的国家队,就必须从基层抓起。夯实青训基础,打造优质的青训学院和教练团队,进而建设一个强大且竞争激烈的联赛,以进一步锤炼球员和俱乐部。这便是提升国家队水平的必由之路。”

联赛作为国家队的根基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尽管近几个赛季北京、大连、成都等地的球市持续火爆,年轻球员的表现也多次成为热门话题,但我们的职业联赛距离“强大、竞争激烈”的目标仍有差距:节奏缓慢、净比赛时间不足、对抗性偏弱等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仍亟待解决;为国家队集训让路导致的赛程支离破碎,也饱受外界诟病。此外,中超俱乐部在亚冠联赛中竞争力的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,与亚洲顶级俱乐部交手机会的减少,进一步限制了国内球员在高强度比赛中的提升。

未来的希望无疑寄托于年轻人身上。在这次世预赛中,王钰栋、刘诚宇等一批年轻球员的崭露头角,无疑是国家队的宝贵财富。此外,各级职业联赛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球员获得了出场机会。目前国足阵容中,三十岁以上的球员仍占据相当比例,他们未来继续冲击世界杯的希望已十分渺茫。因此,无论未来谁执掌国足帅印,都应坚定更新换代的决心,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成长和成才的机会。

同样参与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乌兹别克斯坦队,历史性地首次进军世界杯决赛圈,他们的成功再次印证了重视青训的重要性。近三年来,他们的U17、U20、U23青年军在亚洲赛场上所向披靡。而且乌兹别克斯坦的“黄金一代”中已有两位主力球员在英超、意甲豪门俱乐部站稳了脚跟。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,是乌兹别克斯坦在近20年间建立起的300余所体育学校、36所寄宿制足球学校、超过100支足球俱乐部以及10万参与足球运动的青少年……

令人欣慰的是,在18强赛中,中国的5个主场在承办方面均取得了圆满成功,场地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,球迷观赛热情高涨,这无疑为球市和足球相关从业者注入了强大的信心,对拉动足球产业、搞活赛事经济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作为职业联赛的有力补充,业余联赛也在另一个层面为国人带来了欣喜与期待。随着“村超”“苏超”等赛事的高关注度逐渐发展成为现象级事件,一个现实问题也摆在了中国足协与各地有关部门面前:未来如何更有效地衔接职业足球和业余足球,从而为更多怀揣足球梦想的球员创造稳定的竞技环境。

业余足球、社区足球的火爆,或许正是中国足球土壤开始发生积极变化的信号。当足球氛围、足球文化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,我们期盼足球能够成为更多国人的生活方式,激励更多青少年踏上绿茵场,进而推动整个足球生态的进化。

今夜过后,中国男足将开启下一个世界杯周期。下一个四年,国足能否迎来转机?这个问题难以给出确切答案。但与其深陷“届届算分、届届痛苦”的困境之中,中国足球的从业者不如摒弃短期主义的功利思想,着眼长远,脚踏实地筑牢足球根基,去追寻那份水到渠成般的自然成功之道。

相关资讯